首页双碳基础知识碳达峰碳中和其他报告文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关注问题报告——动荡形势下的绿色转型临界点
admin

文档

9269

关注

1

好评

0
PDF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关注问题报告——动荡形势下的绿色转型临界点

阅读 832 下载 211 大小 364.18K 总页数 12 页 2025-10-22 分享
价格:¥ 9.90
下载文档
/ 12
全屏查看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关注问题报告——动荡形势下的绿色转型临界点
还有 12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12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5、有任何问题,文件需求请联系WX:baomafenxiang520

附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关注问题报告一动荡形势下的绿色转型临界点概述:2025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年会是在一个国际形势异常动荡、全球生态迫近临界点的时刻举行。国合会今年研究传递的核心信息是:绿色转型已经达到了自身的临界点,未来更具雄心的行动不可阻挡、不容延误。临界点:科学证据明确表明,亟需采取大规模行动,无论是通过国内举措还是重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生物多样性及污染问题。地球系统科学数据(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显示,2024年全球温度“异常极端”,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c2025年9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报告,重申有关“极端危险”的判断,并警示极端高温、野火烟雾和尘埃、颗粒物及传染性疾病的增加对人类的健康、福祉和安全造成威胁。该报告呼应了2025年全球转折点会议上的观点,即逆转失控的气候变化的窗口正在迅速关闭,全球不可逆转的临界点正在加速到来。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报告,亚洲地区变暖速率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台风、季风、极端洪水、热浪、干旱等与气候变化直接相关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并且预计发生频率高于其他地区“。气候连锁效应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空气污染,这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风险因素。近期研究证实,气候变化对健康的负面影响正在不断加剧,野火频发已导致27万名儿童的天折。《柳叶刀:地球健康》的研1究指出,气温上升促使病原体传播范围扩大,已感染超过1000种两栖动物,进一步证实了“热不匹配理论1。w塑料问题也反映了气候、生物多样性和污染的三重危机。全球每年生产4.5亿吨塑料,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同时还会释放其他化学物质和污染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报告显示,全球只有不到20%的塑料得到回收利用,塑料污染加剧了其他环境压力,尤其影响海洋物种和水生生态系统。动荡:2025年是国际局势异常动荡、不确定性加剧且日益碎片化的转折之年。基于规则的国际贸易体系几乎已不堪一击,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其他多边组织面临重蹈国际联盟(League ofNations)覆辙的风险。2025年,平均有效关税率增加了18.7%,达到1933年以来新高,助长了贸易保护主义。有评论将2025年形容为“关税乱麻”。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5年商品贸易可能收缩0.2%,服务贸易收缩4%,最坏情景下商品贸易收缩幅度或达1.5%。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数据,2024年发展中国家外债创下新高,达11.3万亿美元,相当于其出口总收入的99%。公共债务、利率上升和贸易保护主义三重压力,大幅压缩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财政空间。2025年春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MF)的《财政监测报告》发出严重警告:目前半数低收入国家面临债务困境,且形势可能持续恶化。贸易保护主义和债务增加对普通民众的影响最为显著。世界银行(WB)报告称,消除极端贫困的进展已陷入停滞。目前约有7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贫困人口总数达35亿。许多国家偿债支出高于公共健康和教育的支出总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举步维艰。2025年融资与发展峰会提出了一系列务实的建议.《塞维利亚公报》则列出了一份需要改革的清单,包括通过多边开发银行改革撬动公私部门投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推出的10万亿元人民币债务减免计划等成1病原体通常比宿主更能适应温度的变化,因此在更热或更冷的情况下,病原体比宿主更活跃。随着气候变化使宿主远离其最佳温度,宿主对传染病的易感性可能增加。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