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双碳政策技术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政策【政策】美丽巴中建设规划(2023—2035年
admin

文档

5422

关注

0

好评

0
DOCX

【政策】美丽巴中建设规划(2023—2035年

阅读 964 下载 279 大小 298K 总页数 19 页 2024-11-12 分享
价格:¥ 5.00
下载文档
/ 19
全屏查看
【政策】美丽巴中建设规划(2023—2035年
还有 19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19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5、有任何问题,文件需求请联系WX:baomafenxiang520

四川省巴中市生态环境局10月31日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美丽巴中建设规划(2023一203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目标生态空间格局逐步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稳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到2027年,巴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国省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100%,饮用水、土壤和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美丽巴中建设规划(2023一2035)(征求意见稿)前言建设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热切盼望,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集中体现,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将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党的二十大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方向。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为推进生态好、生活富、经济优、文化兴的美丽四川建设提供根本遵循。巴中是国家确定的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原川陕苏区首府,国家《“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确定的川陕革命老区重点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区。巴中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及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美丽四川的战略部署,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推进巴中“一市四区三地”建设,编制《美丽巴中建设规划(2023-2035)》,为美丽巴中建设提出战略定位、建设目标和实现路径。规划近期为2023-2027年,中远期为2028-2035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美丽巴中建设的行动指南。一、美丽巴中建设背景(一)现实基础1.自然资源丰盈富饶,生态画卷多姿多彩巴中市地处川陕两省交界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中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南,东邻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陕西汉中。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九成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地形,层峦叠嶂,景色变幻无穷,境内有气势雄伟-云雾缠绕的光雾山、“天然盆景”的空山、森林浩瀚-季相鲜明的镇龙山及山清水秀的天马山国家森林公园。区域隶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适宜,四季青山绿水,常年蓝天白云,雨后云雾缭绕,终日鸟语花香。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厚重,先后获得全国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十大秀美之城、中国气候养生之都、全国最美生态宜居典范城市,累计打造12条示范河库,拥有45个水美新村,70个滨水乡村休闲带,有着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21个4A级景区全市物产丰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农产品资源丰富、标识度强,畜禽遗传资源优势突出,巴山肉牛、南江黄羊和茶叶“2+1”大品种具备区域影响力,通江银耳、青峪猪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全国拥有一定美誉度。中药材资源丰富,素有“秦巴山区天然药库"美誉,有各类中药材3400余种,选育枳壳、丹参、芍药、杜仲、黄精、金银花、川明参、天麻和青钱柳共9个优势道地药材品种。矿产资源丰富,可划分出11个V级成矿带,已发现矿种51种(含亚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25种,产出大型矿床7处,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5处,矿点485处。2.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文明巩固推进巴中市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6个地表水国控断面均达到Ⅱ类水质,4个省控断面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水质优良率达100%,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稳居全省前列,连续7年守住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的金字招牌。声环境质量呈持续巩固并改善状态,全市9个功能区噪声监测点的声环境质量均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环境噪声等效声级限值,达标率100%。全市先后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区)县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7个、省级生态乡镇73个、省、市、县(区)绿色生态家园3万余个。南江县、通江县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命名,恩阳区、平昌县先后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巴州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走在全省前列。3.城乡建设稳步发展,幸福指数逐步提升全市坚持“产村景文人”融合发展,完成建设“三区同建”点位16个。持续推广农村厕所革命“333”模式,完成129个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完成新(改)建农村户厕38978户、示范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0%。深入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到位率达90%,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4%。建立改造资金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机制,把老旧小区改造与社区治理工作相结合,城市面貌、小区环境焕然一新,群众满意率达97%以上,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增强。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实施棚户区改造4449套,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住有所居、住有宜居。4.绿色产业逐步发展,“两山”价值加快转化巴中市绿色产业发展特色初步显现,初步构建起以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为引领,县域“1+1”工业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立足巴中生态资源禀赋,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发展迅速,提升发展文旅康养优势产业,组建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四川光雾山-诺水河公园成功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产业形成一定基础。全市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现代农业品牌逐步形成,在特色畜禽、特色农产品领域培育了南江黄羊、空山牛、青峪猪、通江银耳等本土优势农产品,其中青峪猪获国内国际有机双认证,空山牛收入世界牛种名录。5.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红色资源底蕴深厚巴中市以红色文化闻名,拥有全国之最的红军烈士陵园、石刻标语、将帅碑林及规模宏大、机构完备的红军总医院旧址。巴中作为川陕苏区重镇,是土地革命时期全国第二大苏区,红军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被誉为“露天博物馆”。截至2023年,全市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468处,馆藏文物92414件套,以红色旅游资源作支撑的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13个,国家4A级景区6个,国家3A级景区1个,其中5个景区被列入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通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王坪烈士纪念馆、红云崖红军石刻标语群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6.文艺创作绚烂多彩,非遗瑰宝斑斓纷呈巴中,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绚丽的民间艺术和丰富的非遗瑰宝。四川扬琴(巴中)成功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新创作川剧《晏阳初》等文艺作品近10件,《巴山人家》等美术、书法、摄影作品100件,《我的两万个兄弟》等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并有多件作品获省级奖项。巴中市建成非遗传习基地50余个,非遗体验基地11个,非遗旅游线路5条。翻山铰子展示了巴蜀人民非凡的舞蹈韵律与力量之美,巴山剪纸、蜀绣等传统技艺展现了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南江大木偶、通江杖头木偶戏等表演艺术,融合了木偶制作和戏剧表演的精髓,藤编技艺,以其实用与美观兼备的特点,彰显了巧手匠心,巴蜀扬琴和传统音乐,以其清脆悦耳的音色和丰富多彩的表演风格,传递出巴中独特的音乐文化魅力。(二)存在问题1.生态系统局部脆弱,生态修复任务需落实巴中市生态脆弱性极脆弱区面积为11.49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0.09%,零星分布于巴中市全域。农业空间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峻,区内降雨丰沛且集中、冲刷作用强、山高坡陡、紫色土易风化,易发生水土流失,传统的陡坡耕作模式加剧了水土流失程度。同时存在地质灾害、含水层影响与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占用与破坏等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待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主要分布于南江县和通江县,是秦巴山野生动物基因交流的关键廊道区域,生物多样性带来的隐性价值并未被完全认识到。受气候变化和人口活动等诸多因素影响,景观破碎化、生境受损、物种面临威胁等现象时有发生,亟待完善配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