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3-10-28 08:02:39 一种液冷一体储能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_潘明俊
- 2024-02-04 09:01:48 2023年各省市双碳政策汇总
- 2023-10-28 07:56:41 液冷将成储能装置核心冷却方式
- 2024-05-16 17:07:11 【Excel计算表】工商业储能峰谷套利模型
- 2024-02-03 14:35:00 太阳能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BIPV_T)研究新进展_王君
- 2024-06-08 14:51:19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 钢铁(征求意见稿)
- 2024-05-24 15:35:05 203060双碳文库更新文件240524
- 2024-05-28 12:53:37 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安全与高效设计
- 2023-11-02 14:34:29 讲义13丨中国独立焦化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 2023-11-10 08:32:58 世界银行-乌兹别克斯坦的气候变化与残疾人包容(英)-2023.10-39页
- 2024-05-16 17:18:12 【PPT】中储国能张栩:压缩空气储能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 2024-05-10 10:30:30 B.12_基于安全测试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力评价

1、本文档共计 20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5、有任何问题,文件需求请联系WX:baomafenxiang520
20306020杨刚强等: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203060双碳文203060双碳文库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203060双杨刚强,王海森,范恒山,岳子洋30[摘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攀,理应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褐示了数字经济促进碳减排的新机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在考虑变量选择偏误、别除其他政策影203060双碳文库响和容忍“不外生工具变量”等稳健性、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割分析发现,除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效率桑道以外,数字经济促进了技术多样化,为碳减排提供了更稳定的激励,且技术相关性越高,数字经济对技术多样化的提升效应越明显。异质性分析表明,要素禀赋差异跨界污染转移和主体功能定位是影响省际交界地区数字经济碳减排效203060化与高产业数字化的地区,数字经济的碳减排作用更加显著。本文不仅为系统理解数字经济的碳排放影响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也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政策启示。[关键词]数字经济;技术相关性;技术多样化;碳减排效应[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23)05-0080-19一、引言近年来,数字经济增长速度之快和影响力度之广前所未有,已成为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和重塑国际竞争新格局的重要抓手。中国将数字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和“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作出了重要部署。数字经济通过不断升合,推动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智慧经济转化,由此带来整个经济运行模式的变革。数字经济代表了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对碳排放的作用备受关注。然而,就数字经济的碳排放影响方面,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因此,科学评估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不仅是全面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客观需0双碳文库要,也是确保提前或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收稿日期]2022-09-06203060双[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日“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批准号18ZDA040)。[作者简介]杨刚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王海森,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王海森,电子邮箱:hswange@whu.edu,cn。感谢匿名评审专家和编辑部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C)1994-202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203060双20306020306,2023年第5期权衡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直是各国面临的重要政策挑战之(Nordhaus,2019)。有研究认为,数字产业本身是高耗能产业,会造成极大的环境负担(Williams,2011;史丹,2022),碳排放累积会对未来的产出产生不利影响(陈诗一,2022)。从产品层面看,基于对数字设备和服务(如智能手碳文库机、数据中心和云服务器)的生命周期评估显示,信息和通信技术产品生产和运行可能会导致大量碳排放。Hittinger and Jaramillo(20l9)通过定量测算云计算的碳排放量,证实了数据中心和云服务203060器是碳足迹的关键源头,尤其是数据中心的运转消耗了大量能源。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总耗电约2045亿千瓦时,约为三峡水电站全年发电量的2倍。从行业层面看,以信息技术行业为例,该行业的碳足迹增长速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不考虑外生因素冲击下,中国比特币产业预计在2024年将耗能296.59太瓦时,碳排放量约为1.31亿吨(Jiang et al.,2021)。表面上,数字经济似平是“亲碳”的,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数字经济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经济体系,其内涵范围可划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蔡跃洲和牛新星,2021)。数字产业化指由于数字技术而衍生出的一系列数字行业。数字技术推动了数字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引起了学术界对数字技术绿色悖论现象的思考(史丹,2022)。产业数字化是由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2021年中203060国数字经济规模达45.50万亿元,其中,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占比分别为1830%和81.70%。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既相互独立而又紧密联系,单从数字产业高耗能这一层面研究数字经济的碳排放效应,容易忽视数字产业的技术溢出、对能源系统的转型升级和对经济系统的调整优化等效应,进而低估其对碳排放的影响。零碳转型涉及所有经济部门和地区,本文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层面来测算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从现有文献看,关于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与路径,国内外学者基于技术变革(Acemoglu et al.,2012)能源与其他要素投入之间的替代效应(Casler and Rose,1998)、企业数字化转型(戴翔和杨双至,2022)等微观视角,以及碳税政策(Barrage,2020)、国际贸易(Shapiro,2021)、经济结构转型(涂正革,2012)、环境政策(陆菁等,2022)等宏观视角进行了研究。少量文献探讨了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绩效测度、影响渠道和空间效应(Yietal.,2022),得出了许多具有重要现实203060意义的结论。然而,现有文献就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还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更多探讨的是数字经济与碳排放的相关性,对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论证不足,缺乏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视角探讨数字经济碳排放效应和内在机制的研究。因此,本文在深入推导数字经济影响碳排放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2007一2017年县(区)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了数字经济的碳排放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相较于已有文献,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①从理论上阐释了数字经济的碳诚排效应,构建了数字经济助力碳诚排的理论分析框架,明确了数字经济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功能定位,丰富了文库数字经济基础理论的内涵与应用场景,为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②从重组创新的视角引入了技术相关性和技术多样化,运用因果中介模型检验了二者在数字经济影响碳减排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丰富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③基于数字经济内涵,从数字产业化和203060双产业数字化的宏观视角来识别数字经济的碳排放影响,为更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政策支撑:④基础数据的缺失限制了数字经济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本文借助大数据分析方法,构建了一套县(区)层面的数据集,为完善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撑。双碳文库(C)1994-202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