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双碳基础知识碳达峰碳中和其他报告文献绿色建筑全周期减碳路径研究_程如华
admin

文档

5720

关注

0

好评

0
PDF

绿色建筑全周期减碳路径研究_程如华

阅读 699 下载 760 大小 457.32K 总页数 7 页 2024-03-13 分享
价格:¥ 5.00
下载文档
/ 7
全屏查看
绿色建筑全周期减碳路径研究_程如华
还有 7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7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5、有任何问题,文件需求请联系WX:baomafenxiang520

第21期江苏科技信息No.212022年7月Juy,2022绿色建筑全周期减碳路径研究程如华(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江苏南京210042)摘要:2020年,我国首次确定“3060双碳”目标。在碳减排工作中,绿色建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成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之一。文章通过阐述绿色建筑发展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倡导精细化设计、装配式施工和智能化运营,通过采用科学设计、建材管控、绿色施工和智能运维管理等措施,提高建筑节能降耗水平,引导绿色建筑提质增优发展。关键词:绿色建筑:减碳路径,碳达峰,装配式,节能降耗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志码:A0引言碳”目标。2020年,中共中央提出“3060双碳”目标,即力争1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1.1绿色建筑概念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政治内涵和经绿色建筑是有别于传统建筑的一种新理念。20济内涵,同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具有重世纪60年代,建筑领域出现生态建筑的新理念后,绿要意义。色建筑的理念逐渐浮出。人们突破传统建筑的使用我国碳排放量约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30%,是世功能,追求在建筑全寿命期内,赋予建筑健康、适用、界上碳排总量最大的国家。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效的使用价值,同时要求建筑具有保护环境、节约产生于煤炭发电、制造业、交通运输和建筑业等传统资源、减少污染的功能,使建筑成为生活共同体而不领域。建筑的建造和运行使用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是简单的住所「)。绿色建筑理念内嵌在建筑的各个能源,产生巨大的碳排放量。数据表明,建筑在建设阶段:产业上游主要是绿色建筑科技服务,包括地质和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勘察、规划设计、风险评价等:产业中游主要是绿色建40%)。因此,建筑领域低碳、诚碳、零碳甚至负碳已筑制造,包括建材、施工、管理等;产业下游主要是绿成为研究热点,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点色运维管理服务,包括物业、维修、使用管理等。产业关注领域和研究对象。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形成了一条关于绿色建筑的完整随着全球共同应对气侯变化的新形势,推动实现产业链。“双碳”目标刻不容缓。建筑产业传统作业模式转型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产业萌芽早、发展快、科技升级、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现阶段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含量高,而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晚,发展进程相对较慢。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为推动绿经过长期的发展累积,我国绿色建筑在2004年进入色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建筑节能减排提档升全面爆发性发展阶段,建设部鼓励建筑领域向绿色、级,我国已经制定多项相关政策,并在“十四五”规划生态建筑发展。经过长期探索和经验总结,绿色建筑文件中大力倡导科学设计,鼓励开展建筑近零能耗、形成5类稳定的评价指标,主要包含居住的健康舒适近零碳排放等重大项目示范。性、生活的安全便利性,环境的舒适宜居性,以及针对目前,在确保建筑健康宜居、舒适安全的基础上,建筑本身的安全耐久和资源节约问题。评价需要各地针对建筑领域的建造和运行等流程中的直接碳遵循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健康适用等原则,并结合建排放环节,从把控源头、消减存量、强化技术等措施出筑所在地域的自然气候和社会经济情况,对建筑全寿发,通过节能管控,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大力推广命期内的5类指标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绿色建筑,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城市迈向“双2006年,我国出台第一部有关绿色建筑的国家作者简介:程如华(1971一),男,江苏南京人,办公室主任,学士;研完方向:科技项目咨询与管理。(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第21期No.212022年7月江苏科技信息·科学与社会Juy,2022标准,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在2019年对此标准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致使我国既有建筑规模逐年进行了修改。这个文件成为规范绿色建筑发展的根增加。建筑规模大,建造时间长,使用和维护频繁,造本性技术标准,使绿色建筑的公平、公正评价具有可成建筑全过程中能耗高、资源消耗量大的现象。要实参考性、可量化性。2021年,住建部印发《绿色建造现“双碳”目标,必须提高建筑低碳化水平,因此,建技术导则(试行)》,文件明确要求,要在建造工程的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是关键,建筑需要从传统的建造策划、设计、施工、交付、运维过程中融人绿色发展理模式和生产工艺向绿色、生态、节能方向发展,从而降念和实践,落实环保节能设施设备应用,有效减少碳低能耗,减少碳排,节约资源。排放。2.2是推动建筑全方位节能减排升级的需要1.2我国绿色建筑规模和分布建筑繁杂的建设过程和全寿命周期内多个环节近年来,我国发布多项政策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和多种指标可以升级,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绿政策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发展色建筑的诚碳路径研究,有利于促进建筑产业高质量绿色建筑。因此,全国各地响应号召,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绿色建筑的标准和诚碳要求从根本上推动建筑发展迅速,规模与日俱增。截至2019年,我国绿色建向环保、节能、诚排方向进行升级。绿色建筑与碳排筑面积总量超过50亿平方米,当年绿色建筑新建面放直接相关的评价指标有:诚少建筑运维能耗、降低积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65%。按照绿色建筑创建采暖空调使用负荷、采用节能降耗电气设备、采取能行动方案》的要求,到2022年,这一比例要达到70%。耗监测、采用可再生能源等。与碳排放间接相关的评在全国范围内,绿色建筑的分布很不均衡,这与价指标有:提升建筑适变性和建材耐久性以延长建筑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有关。在长江三角洲、环渤使用寿命,采用全装修减少装修材料的浪费,采用天海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等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发达城然采光、优化自然通风、设置可调节遮阳、降低热岛强市集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绿色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度等措施以降低建筑运行能耗。这些评价指标反应地而起,不仅建筑规模增速快,而且绿色环保理念深在建筑各个方面,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优化建筑的结构入建筑设计,建筑的创新创意发展也较好,整体水平和使用,促进建造过程和运维过程中能耗降低,达到可与国际接轨。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绿色建筑发展缓节能环保的目的。例如,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时会对慢,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文化背景进行分析,2绿色建筑减碳路径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合地理位置和地形,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在实现“双碳”目标,倡导节能、降耗、绿色、智能光,采用高科技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等技术措施,配套的生产生活方式背景下,深入探究绿色建筑减碳路径使用太阳能发电板、排风扇、保温玻璃等高效能源设其有重要意义。备,大幅度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对供暖和空调的依2.1是促进建筑全周期绿色转型的需要赖,降低空调、供暖、照明的能耗。在保证建筑传统使建筑的建材生产、建设规划、建筑施工、建筑运维用功能的前提下,逐渐转向绿色超低能耗建筑、近零等环节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并产生大量温室能耗建筑及零能耗建筑。气体。在世界范围内,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占全球能2.3是推动建筑现代化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源消耗的30%以上,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传统建筑建造模式粗放,不仅污染高、能耗高、效40%。在我国,建筑碳排放量约为50亿吨(2018率低,而且建筑品质低,当规模迅速发展后,建筑逐渐年),占全国碳排放量的一半以上,碳排放量非常形成标准产业,并实现现代化甚至工业化的跨越。绿大)。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3%,占比较色建筑诚碳路径的研究针对建筑各个环节和生命周高。其中,建造过程和建材能耗约占20%,建筑运维期中多个维度进行探索。在建筑设计上采用高标准、使用能耗约占23%。在建筑建造过程中,钢筋、水泥、科学化设计,使设计形成标准化方案;在建材生产上,砂石等建材生产运输阶段碳排放占建造全过程的采用规模化和工业化生产,批量生产高品质绿色建65%,主要建材水泥的生产工艺过程碳排放占比材:在施工模式上,采用装配式施工和一体化装修,达30%。要降低建筑碳排放量,必须在各环节进行低碳到高效、快速建设,降低施工成本;在后期运维管理化切人,因此,绿色建筑诚碳研究与应用可以促进既上,采用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建筑使用价值。有建筑和新建建筑绿色转型,促使建筑建造的产前、因此,绿色建筑低碳化研究成为推动建筑现代化一体产中、产后都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化发展的推手。过去10年,建筑业和房产发展迅速,每年新增建采用规模化装配式建造是建筑现代化的典型模66(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返回顶部